全景视界|VR探访第四届消博会主会场
他虽然仕于卫,但是当卫国发生内乱时,他并不愿为卫国国君卖命,而是跑到别国去做生意了[13],这充分说明子贡的自由意识。
王夫之所说的天,是指自然界,天命之性当然是指自然界赋予人的道德理性能力,这一点同程、朱并无实质区别,虽然他不认为理是宇宙本体,而是以气为本体,但他承认,理是道德本体。但是,戴震毕竟没有否定人的理性,而是将理性与感性统一起来,并将理性建立在感性之上。
理学家广泛地讨论过理的问题,对于物理也很重视,特别是理学中的程朱一派,但是,他们既没有建立起概念论的、逻辑学的或纯粹认识论的理性主义学说,也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自然主义哲学,而是回到人的存在和价值这样一个儒学的基本问题上来,完成了形而上的道德理性学说,也就是性理之学。他认为,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37]。朱熹也有条分缕析的说法,重视对事物的分析,但其结果是归原到性理,因此又有枯槁有性之说。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这是由《易传》作者提出的。
[38]《二程遗书》卷十五,《二程集》,第144页。戴震哲学具有近代分析思维的某些倾向与特点,他不承认有整体性的笼罩一切的所谓性理,而是注重对事物进行分类,由此探求事物的特殊性质,理的学说就最能说明这一点。在生命的意义上,人与万物既是有别的,又是平等的,并没有贵贱高下之分。
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如此。人的一生就是面对天命做到心中无愧,亦即实现天所赋予的德性,所以,只有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才能说我这一生没有遗憾了。如果人只是经济动物,只受欲望驱使,人类的技术进步只是为了满足物质欲望,而没有任何神圣感,那么,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目的就成问题了,人类的尊严也就成问题了,那可真是漆黑一团,物欲横流(吴稚晖语)的时代了。人民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是我的朋友、伴侣,因为人与万物都以乾坤天地为其大父母。
恰恰相反,应当从中领会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源泉,认真反思人类进步的观念。天人合一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但又是很特殊的一部分。
不仅是物质欲望的满足,而且是生活意义的追求。天之所以为天,就在于生,在于行,不仅不需要言,而且不可能有言,因为它不是人格化的神,它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人难道仅仅是经济动物或者仅仅是会认识的动物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既然不承认上帝的存在,也不承认人的自律完全出于意志,那么,还有没有神圣性?如果有的话,又来自何方?在中国哲学看来,只能来自天,即自然界。在现代技术带来严重生态危机并威胁到人类生存的今天,就更加需要反思,如何解决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伦理、自然等方面的关系问题,其中包括科学范式的转换。
天人合一论所说的天,有多层含义,但最基本最重要的含义是指宇宙自然界及其生命秩序,对人而言,它是有生命和价值意义的。附录: 《天人合一论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意义》提要 人类和人类社会被认为是不断进步的,这种进步是能够用经济指标、数学统计等方法测量的,但它是以人类中心论为前提的。时代不同了,今天进行现代化的事业,不能再走西方当初走过的老路,而应当考虑到新的问题。所以,万物生意最可观,生即仁也。
自然界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人也并不是一个自我中心,人的生命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界以生长、化育为其功能,人的使命就是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于自然界的化育之中,完成化育之功,所谓天功人其代之。
另一位儒家程颢说,人与万物都只是一般,又说与物同体,因为人与万物都从那里来。天人合一论是不是反科学、反理性?或者说,是不是只有进入后现代社会以后才有意义,在现代社会或现代化的过程中则毫无意义,甚至是一种阻力? 对于现代科学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应当给于足够的重视,而科学的认识功能,永远是有价值的。
【提要】天人合一论所说的天,最重要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宇宙自然界,中国的哲人们都认为人与天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关系,是有机的统一。上帝创造了自然,就是为了人类的利益,更何况上帝已经死了。人也追求无限,人也有创造性,但这一切都来自天,而又回到天。自然资源完全是供人类享用的,而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则是无限的,正如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一样。[2] 转引自《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2] 作者持后现代的观点,在批判现代性的同时,主张对前现代的精神文化采取尊重的态度,吸收其有价值的成果。
但孔子对天又十分敬畏,以知天命、畏天命为其哲学的重要内容。只有重新思考并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对自然界只有权利没有义务这种单向思维转变到人类对自然界负有伦理责任、道德义务这种整体思维,才能实现人类的健康发展,这也就是德性与智性的统一、权力与义务的统一、情感与理性的统一。
中国哲学所说天命之谓性,是有深刻内涵的哲学命题,也是天人合一论的最基本的内容,需要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迫任务。
从这个意义上说,进步的程度就完全取决于控制、改造、占有、掠夺自然的程度,二者是成正比的。有一点应当是肯定的,这就是决不能因为天人合一论是所谓前现代的思想遗产而予以抛弃,更不能因其与现代性不相容而怀有敌意。
我们现在所从事的一切,不都是为了未来吗? 人类中心论的科学技术范式,已经和正在带来人类生存的严重危机,这种危机具有毁灭性,与核武器对人类的威胁具有同样性质。他之所以推崇萨满教,是因为萨满教作为一种原始部落宗教,主张万物有灵,认为人与自然界的万物之间有一种不可分割的神秘联系。萨满教确实有天人合一的精神,但完全是神秘主义的,中国的天人合一论同萨满教的关系,则是古典哲学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因为人的生命本身连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归根到底是由自然界给予的,人应当有感恩之情。
所谓主体性、创造性,最终都落实到参赞化育上,即促成自然界的生长发育。对未来人类的发展而言,其意义更不待言。
但人绝不仅仅是生物存在或经济动物,也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动物,人是有内在价值的生命存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需要,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这里也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但这所谓主体性是为天地立心,实现自然界的目的。这个思应理解为睿思,即聪明智慧之思,包括自觉的道德意识(其实,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动物也有思,即一般所谓思维)。
正因为自然界是人与万物的生命之源、价值之源,因此便具有神圣性,人对自然界应有敬畏感所谓成性,便蕴含着对万物的爱,对万物有一种义务。对此,《序卦传》进行了系统说明。这种神圣感实际上赋予人以更加现实的使命感,这就是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热爱和保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三者不易,即认为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这也可以说是以不变应万变。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则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在这一点上,天、地、人真正统一起来了。
人在获得自然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佐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对待自然界万物的态度问题能不能解决,又关系到人能不能成性的问题。
这应是人性的真正实现,也是仁的目的的实现。* 原载《周易研究》2000年第1期,第9‒17页。